中國大鯢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現狀與改進方向
00
近幾年來,大鯢在人工繁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,但依然存在諸多不足。目前掌握的核心技術包括親鯢的培育以及卵的孵化,然而親鯢性腺發育成熟率較低,人工催產后高質量精子和卵子的產出比例不高,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也相對偏低,最終導致繁殖率不足。
更為嚴峻的是,親鯢在經歷4到5年的激素催產并完成繁殖后會喪失繁殖能力,其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率較低。部分養殖場因催產激素用量過大,甚至引發了親鯢死亡現象。另外,孵化出的幼鯢中有約5%出現畸形,雖能正常生長,但不適合作為后備種鯢。即便子一代大鯢可作種鯢繁殖,長期來看其遺傳多樣性及繁殖能力仍需進一步驗證。
此外,養殖設施的成本高昂且運行費用龐大,涵蓋種鯢引進、資源費繳納、養殖場地建設、調溫設備采購、水電支出及人工成本等。與此同時,許多養殖場僅著眼于商業利益,技術信息封閉,影響了整體繁殖技術的進步。而一些繁殖場單純依賴經濟實力大量采集野生大鯢,未注重技術革新,反而加劇了野生資源的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