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花鰻鱺主要疾病調查及防治 養殖花鰻鱺常見疾病防治方法
花鰻鱺隸屬于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,是一種熱帶、亞熱帶江海洄游魚類。危害養殖花鰻鱺的疾病主要有三類,其中細菌性疾病4種,真菌性疾病1種,寄生蟲疾病4種。
1、花鰻鱺爛鰓病
爛鰓病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最常見、危害最嚴重的疾病,除了細菌自身大量繁殖破壞鰓絲組織外,其他一些誘發因素也能引起細菌繼發性感染而導致爛鰓。
病鰻活力減弱,徒手易撈起,在池邊或排污箱或增氧機附近水面緩慢游動,有時呈單鰓呼吸,鰭條偶有充血,鰓部黏臟。
本病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、嗜纖維菌等細菌,在水質良好及鰻魚體質強健時一般不易發生爛鰓病。
治療時常用氯制劑、苯扎溴銨、絡合碘等試劑,細菌性爛鰓嚴重的可輔助抗生素來治療。
2、花鰻鱺的腸炎病
腸炎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,該病傳染速度快、死亡率高,而且容易復發。
其前期癥狀是食欲顯著降低,水面有浮便,病鰻體表一般無充血等顯著病變,肛門處有淡黃色粘液流出,后期腸系膜常常充血,有腹水,腸道內有黃色粘液。
本病重在預防,當外界環境突變時,應及時減料或者停食,并做好池水消毒維護等工作,高溫期一定要控制投餌率,不要過量投喂,同時嚴禁使用不新鮮劣質飼料。
治療時可采用外用消毒,同時內服大蒜或大蒜素粉,嚴重時可適量添加乙酰甲喹或復方新諾明。
3、花鰻鱺紅頭病
紅頭病在花鰻養殖過程中偶有發生,病鰻體弱,常趴在水流緩慢的角落或排污箱池底,頭部紅腫,胸鰭多充血變紅,鰓蓋膜腫脹,病鰻時常全身痙攣、來回翻滾而死。
該病爆發常有以下幾個原因:養殖密度高、水質惡化、驅蟲藥或其他藥物長期刺激等,平時應注重預防。
一旦爆發,及時隔離病鰻,不能隨意傾倒死鰻,應集中焚燒銷毀或深埋處理;同時減料或停料,并適當降溫,切勿亂用藥物。
在死亡高峰期前每天用b一病毒凈(雙鏈季銨鹽)或戊二醛、苯扎溴銨等消毒殺菌,待高峰期過后再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中草藥治療。
4、花鰻鱺肝腎病
此病典型特征是肝臟、腎臟腫大色深,解剖后可見肝臟腫脹,淤血色深或變為土黃色,嚴重時肝臟潰爛穿孔,腎臟腫大潰爛。
此病主要流行于紅蟲投喂時的白苗培育期,以及土池養殖的幼、成鰻階段,在夏秋高溫期很容易發生。發生在白苗培育時期,常呈急性病,傳染率和死亡率很高,主要與紅蟲不干凈、不新鮮有關;發生在幼、成鰻階段時多為慢性病,累積死亡率高,不易治愈,主要與高投餌率、水質惡化及寄生蟲有關。
因此白苗培育階段,其投喂的紅蟲務必干凈、新鮮,須漂洗、爬活、鹽巴浸泡吐污、消毒殺菌后再行投喂,在高溫期控制投餌率,不要飽食,定期驅蟲,并做好水質調控,發病后應外用消毒,內服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及保肝利膽類試劑等,后期注重水質的恢復。
5、花鰻鱺的鰓霉病
鰓霉主要寄生于鰻魚鰓絲內部,發病后鰓絲泛白,鰓小片腫大粘連,常附有臟物,其菌絲在鰓組織內不斷擴展生長,穿越血管或軟骨,阻塞微血管使得鰓絲紅白相間狀,影響病鰻呼吸,后期常被細菌繼發感染而引起綜合癥。
各類規格的花鰻都會被感染,但主要危害幼鰻、成鰻,相對于水泥精養池,土池養殖更容易發生,當溫差變化大如春夏、秋冬季節交替時,或水中有機物過多、水質惡化時易誘發鰓霉病。
鰓霉前期時病癥不明顯,顯微下很難看見鰓霉菌絲體,但此時病鰻鰓部腫脹,鰓粘液很多,后期在潰爛的鰓絲內才能檢測到大量菌絲體,因此確診時應結合多種因素考慮,慎用抗生素。在溫差變化的季節要加強水質管理,治療時常使用氯制劑、水楊酸類、季銨鹽類或二硫氰基甲烷等。
6、花鰻鱺車輪蟲病
車輪蟲是花鰻鱺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寄生蟲性疾病,在多個養殖場均有發生。
主要寄生在鰻魚皮膚、鰭條和鰓上,大量寄生時嚴重影響鰻魚攝食,后期常伴有細菌等繼發性感染而導致鰻魚大量死亡。
全年均發生,流行高峰期為春夏季和秋季,尤其在養殖水體受污染或者池內排污不徹底時極易爆發車輪蟲病,各種規格的花鰻鱺均受感染,在水泥精養池和土池養殖中均會發生,精養池內爆發的頻率更高。
預防時應注重調節水質,及時拔臭,排污徹底,定期驅蟲,治療時使用苯扎溴銨、高錳酸鉀或雙硫合劑以及中草藥驅蟲劑等。
7、花鰻鱺的擬指環蟲
擬指環蟲在花鰻鱺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,但感染率較歐洲鰻、美洲鰻低的多。主要寄生于鰻魚鰓部,嚴重影響攝食,很容易導致爛鰓癥。
擬指環蟲抗逆性強,大部分驅蟲藥物使用幾次后就沒有明顯效果,目前常用的鰻魚驅擬指環蟲藥主要有:阿維菌素類、菊酯類、咪唑類、中草藥類(苦堿、貫眾、檳榔等)、氯硝柳胺、敵百蟲等。
養殖場應備用多種指環蟲類驅蟲藥,不要長期單用某種驅蟲藥,應搭配使用,同時定期預防驅蟲是不錯的選擇。
8、花鰻鱺的小瓜蟲病
小瓜蟲主要寄生于鰻魚體表、鰭條和鰓上,大量寄生時嚴重影響鰻魚攝食。通常發生在水溫較低的秋冬及春季,危害各類規格的花鰻,在土池中時有發生,精養池內常采用加溫措施所以發病率相對較低。
一旦發病其傳染率和死亡率相當高,很難治療,若白苗培育階段因加溫力度不夠、水溫較低而不慎感染該蟲,不及時處理其損失將非常嚴重。所以花鰻白苗培育時最好將溫度維持在30℃左右,發生在幼、成鰻階段時,生產上可采用殺蟲醛或中藥類驅蟲劑(生姜、辣椒、苦參、苦堿等)進行治療,有一定療效。
9、固著類纖毛蟲
主要包括杯體蟲和累枝蟲兩種,水溫在22一26℃時容易爆發,少量固著時一般危害不大,當水中有機質含量多,日換水量少時,該蟲大量繁殖,導致鰻魚攝食不良。
花鰻白苗培育階段易感染杯體蟲,在黑仔、幼成鰻期間易感染累枝蟲,該類蟲體常常寄生于鰻魚口腔上下顎,肉眼可見口腔內較多黃色粘液,大量寄生時口腔充血發紅,鰻魚絕食,活力變弱。當鰻魚長期不攝食時,除常規檢查項目外還應注意病鰻口腔內部,若發現口腔較多黃色粘液或充血變紅時應刮取粘液鏡檢,刮取時應細心,應使用載玻片用力刮取口腔內部,尤其是上下顎齒附近,必要時連同顎齒一同刮下鏡檢,如此才不至于漏診誤判。治療時使用高錳酸鉀、高碘酸鈉、苯扎溴銨、硫酸銅或水體纖蟲凈(中草藥提取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