鵝病毒性腸炎 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的防治與癥狀解析
00
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是一種由新型腺病毒導致的雛鵝傳染病,其特點是傳播迅速、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,且在全國多地頻發,對養鵝產業造成嚴重損失。
一、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的三種類型
該病潛伏期為3~5天,自然病例可分為三種類型。
最急性型:常見于3~7日齡雛鵝,發病突然,常無明顯前驅癥狀,病鵝迅速衰弱死亡,病程僅數小時至一天。
急性型:多見于8~15日齡雛鵝,表現為精神萎靡、食欲下降、腹瀉,排淡黃綠色或蛋清狀稀便,后期兩腿無力,最終因衰竭死亡。
慢性型:多發于15日齡以上雛鵝,主要癥狀為精神不振、消瘦、間歇性腹瀉,最終因營養不良死亡,部分可存活但發育遲緩。
二、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的剖檢變化
腸道病變最具特征性,4日齡死亡雛鵝的小腸段嚴重出血、粘膜腫脹;7~12日齡死亡雛鵝的小腸段同樣出血,粘膜上有少量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。
14日齡后死亡雛鵝的小腸后段出現淡黃色假膜包裹的凝固性栓子,小腸外觀膨脹,腸壁變薄,未形成栓子的小腸段嚴重出血。
三、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的防治方法
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,預防為主,避免從疫區引進種鵝和雛鵝,必要時接種疫苗并使用高免血清進行防控。日常需加強清潔、消毒及隔離措施。